活動回顧返回
三色桶的背後— 參觀回收園
2017-08-26

「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這句政府多年前的宣傳口號,許多人已經琅琅上口,香港街道上亦確實不乏回收三色桶,然而香港在2015年的整體棄置物回收率只有35%,相比起回收率超過五成的台北和六成的首爾,都相對落後。香港回收業的現況究竟如何、又有何出路?8月26日,我們舉辦了「三色桶的背後 —  參觀回收園」,探訪劉財記上水回收園,並邀得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先生,與參加者分析和探討香港回收業面對的困難。

上水劉財記回收園處理金屬、紙張、塑膠和電器等回收物品。我們首先參觀了園內幾種處理塑膠回收品的機器,包括碾碎機 (將膠籃等塑膠打碎成指甲般大小的碎片) 、溶膠機 (將碎片拉成膠條、切粒,並還原為塑膠原料) 及打包機 (直接將膠樽壓縮打包,方便運輸) ,幾種不同的機器正代表回收不同種類塑膠的處理方法。劉耀成先生表示,不同種類的膠基本上都可以回收,由於不同膠類的密度不同,用水的浮力便可將塑膠分類。

然而,塑膠回收卻是香港目前面對的最大難題。劉財記上水這個回收場每日能處理60噸的塑膠,但實際上每日收集得來的塑膠只有10噸。回收量不足,大大提高了運輸、人工、水電費用等成本。特別是在香港島,由於香港大部分回收場位於新界, 遠距離使得香港島成為塑膠垃圾的重災區。因此,即使劉財記回收園有相關的機器,但在成本效益的考量下,將膠樽壓縮打包運至泰國,方才合符營商之道。此外,香港的塑膠回收亦與鄰近地區的環保政策息息相關。經碾碎後的塑膠片目前仍可進入中國大陸,但由於政策收緊,今年10月後則只有加工還原為塑膠原料的膠粒才可運往中國大陸,作進一步處理。劉耀成先生指出,香港回收業單憑業界自願投資,欠缺政策支援,相對於有價有市的紙類和金屬回收品,成本效益偏低的塑膠回收便乏人問津 。回收業是環保的重要一環,劉先生呼籲政府在政策及補助上,予以業界更大力的支持。

因應塑膠回收的困境,參加者在討論環節上,都積極設想如何提高塑膠回收的誘因。有參加者提出可參考外國經驗,在大型超市外設置自動回收機,市民投入膠樽可得到購物優惠券的回贈;又例如參考過去飲料玻璃樽的按金制度,在便利店設按樽回收;又或者將資源回收政策和方法融入教育課程等等。資源回收涉及香港的可持續發展,期望更多人積極構想創新方案,提高香港的回收率,紓緩堆填區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