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返回
2030的承諾與香港人的冷漠
2015-10-02

2030 年,世界會是怎麽樣?人類會否被淹沒在人為的災難中?貧富差距,資源爭奪,環境破壞,氣候變化,帶來武裝衝突、瘟疫、極端的天氣,摧毁人類幸福生活的美夢;又抑或,2030 年是一個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里程,不再見到貧窮與飢餓,每個孩子都過着快樂的童年,公義彰顯,可持續發展變成現實。

過去幾天(2015 年9月25 至27日),全球193 個國家的領導人,以及成千上萬的宗教、企業、民間團體代表、學者、文化及傳媒人,聚集在紐約,為2030 年的願景而爭持,當中有美麗的承諾,有節日式的慶祝,亦有對政府承諾的質疑。我呼籲香港人醒覺到2030 的世界願景而參與建設。踏入21 世紀,國際社會正在形成一個共識,全球管治成為解決全球議題最重要的手段。

早在2000 年聯合國已提出「千禧年發展目標」,計劃用15 年時間去解決世界上導致貧窮的主要原因。今日,「千禧發展目標」到了驗收成效的時候,聯合國在紐約開會商討「千禧年發展目標」的後續行動「可持續發展目標」,即是未來15 年進一步解決圍繞着貧窮成因及影響的全球議題。香港作為世界上38 個最高度發展地區之一,亦是亞太地區主要的國際大都會,總應該有點承擔。

那究竟聯合國的2030 可持續發展目標,能否為人類締造美滿生活呢?我們仍然不能樂觀。在這裏先作簡單的介紹與分析。

聯合國的「千禧年發展計劃」推行了15年,生活在貧窮線下的人口有所減少,主要因為中國的扶貧工作的成效。但整體而言,仍是令人失望的。8 個目標,有5 個不能達標。最令人失望的是教育。千禧年的是要所有兒童能完成小學,15 年後,仍有5000 萬孩童未能入學,童工過億,這點上,聯合國是不及格的。

雖然部分非洲國家如盧旺達、博茨瓦納及安哥拉民生有較大改善,但尼日利亞、南蘇丹及索馬里等國的社會民生發展仍沒有多大起色;再加上自2012 年以來北非及中東出現的亂局、內戰及人道災難,抵消了國際社會不少對抗貧窮的努力,因此,今年聯合國大會要為未來15 年的扶貧計劃定立大方向及目標。「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內容無論在覆蓋面及細緻程度均超過「千禧年發展目標」,當中的17 項內容可歸納成以下七大向度:

1. 滅貧

雖然「千禧年發展目標」中滅貧項目因中國扶貧成功而達成目標,但實際上世界仍然有8 億人活在飢餓中;同時世界上80 個最富有的人所擁有財產相當於世界上一半人囗的財產總和,因此滅貧仍是「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點所在:

  • 解決各種定義(國際╱本國準則、絕對╱相對貧窮等)下的貧窮現象及問題;
  • 結束饑荒、保障食物穩定供應、改善營養及推動可持續農業生產;
  • 推動能惠及社會各階層的可持續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機會及改善工人的工作環境;
  • 減少國內不同階層(如資本家及工人)及國與國之間的不平等情况。

2. 改善健康

推動不同年齡人口的健康生活,例如兒童及青少年有足夠營養令他們的智力及體力得到適當發展、孕婦及胎兒健康得到保障,死亡率下降。

3. 全面╱普及基礎教育

 「千禧年發展計劃」中已無法達標,仍有5000 萬孩童未能入學,過億同工過着痛苦的日子,而且隨着部分發展中國家如尼日利亞及敘利亞受極端武裝組織及內戰威脅,兒童(特別是女童)接受基礎教育機會更是倒退,所以「可持續發展目標」仍然强調全面普及基礎教育:推行普及及平等的優質教育及提供終身學習機會。

4. 男女平等及保障女性(包括女童)人權

5. 環境可持續發展.持續而有效的清潔食水及衛生系統(如廁所、排污系統)管理;

  • 提供可承擔(成本上)、可靠及可持續的現代化能源供應(如太陽能及水力發電);
  • 迅速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暖化、極端天氣)及它所帶來的影響(如海平面上升、物種滅絕);
  • 保育及持續有效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如何有節制捕魚、開發可燃冰等);
  • 保護、修復及推動林木資源及確保物種多樣性(如保護熱帶雨林)。

6. 全球合作發展

  • 强化推動全球合作可持續發展的手段。

7. 經濟發展

  • 開發可靠的基礎建設、推動具包容性及可持續增長的工業化建設及鼓勵創新(如綠色工業);
  • 建設更適合人類生活及可持續發展城市。例如合理規劃城市土地用途,大量使用低污染的集體運輸工具;
  • 確保生產及消費模式符合可持續發展目標( 如減少過度消費, 鼓勵循環再造);
  • 推動和平、公正與包容社會、建立各級高效率、對市民負責及包容的管治機構(如打擊貪污、促進民衆參與);

「可持續發展目標」從貧窮的各種成因去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目標宏大但成效存疑。

首先,目標太多,而且太空泛,17 個目標再分169 個指標,難以聚焦。眾所周知,但凡涉及大量主權國家、國際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及跨國企業的全球管治行動,一定會遇到不少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阻力。

「可持續發展目標」能否成為各國國家層面的政策指標有賴各國領袖的決心和眼光。同時,國際政府組織如聯合國的主要成員國能否放下成見通力合作、締造和平環境令百姓免受暴力威脅亦是「可持續發展目標」能否達成的重要因素。此外,要完成這個歷時15 年的計劃,需要巨額金錢及資源。據樂施會的一個研究顯示,目前各國對外經濟援助每年共動用1500 億美元,但實際需要的金額高達5000 億美元,兩個數額的差距甚大!最後,氣候變化已成為未來人類發展的一大威脅,它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究竟構成多大障礙,不可不察!全球管治的參與者要一面利用新機遇,同時解決推動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到了2030 年,最終17 項目標中能達到幾項亦有賴各國人民的監察與參與。

全球各地主要的NGO 均派員去紐約配合聯合國大會的相關討論,游說各國領袖細心聆聽弱勢群體的聲音。而哥倫比亞著名歌手夏奇拉(Shakira)亦聯同其他藝人在紐約中央公園舉行演唱會喚起世人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注。正當國際傳媒不斷報道「可持續發展目標」時,本地傳媒卻冷待這個關係到全球人類未來福祉的計劃,甚至連已推行了15 年的「千禧發展目標」亦只有很少數香港人知道它的存在。雖然香港是國際大都會、金融中心、新聞自由度亦較高,但本地傳媒重點報道本地消息。

近年香港讀者群主要關注焦點亦是本地政治及經濟新聞,2014 年曾有調查發現,香港市民對外國信息的興趣主要集中在3 個國家:南韓、日本及美國;而關注的重點是娛樂、資訊科技及電子產品,至於發展中國家的國計民生在香港人心目中的重要性排序相當低。少人關心傳媒亦自然少有報道。當問到香港政府早已推行公民教育,為何香港市民,特別是年輕一代,國際視野仍然薄弱?其實香港公民教育的焦點集中在本地公民身分的確立,推動本地社區參與及增加市民歸屬感。在國家認同層次已遇上很大的阻力,更遑論推動世界公民身分認知。從實際運作層面而言,即使在中小學正規課程如新高中通識中滲入了世界公民教育的內容,亦非老師的教學重點及學生關注的考試焦點。因此香港人的國際公民教育到今日亦只是聊備一格而已。

雖然香港是不少國際非政府組織的亞洲區總部所在地,而且是亞洲一個主要籌款中心,這些國際級NGO 主力為慈善性質項目籌款,賑災扶貧,醫療援助,反而對於推動世界公民知識、意識及責任卻少有關注。遂形成香港人對「可持續發展目標」所知有限及少人問津的局面。

21 世紀的世界早己超越國界的限制,不同國家所發生的事情影響早已跨出國門。今日的世界就像一艘巨大的郵輪,它正在危機四伏的大海中摸索前進,稍一不慎,後果堪虞,而香港市民固然是船上乘客的一群,但我們卻對面臨的集體危機一無所知,繼續沉醉在郵船內賭場紙醉金迷的日子!

香港人啊,請承擔世界公民責任,否則,我們只會被世界遺忘!

我認為要改變還是從建立青年人的世界公民意識開始!

 

文:莊陳有 低碳想創坊顧問

原刊於2015年9月29日《明報》〈世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