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返回
留一個豐饒的地球給子孫
2016-05-12

這個月下旬—5月22日—是每年一度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國際日」。今年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主流化:人民與生計之可持續發展,清晰而有力地指出地球生態系統之中,各種生物—包括我們人類—環環相扣,關係緊密;而保育生態,防止物種消失,其實正正是維護人民的生計與生活。

然而身處香港,我們甚少得知生物多樣性流失的消息。我們或許知道 人們為了「藥用價值」而捕獵和走私 穿山甲,使其全球8個物種分類都瀕臨滅絕;美麗的金絲猴因為棲居的森林遭開發而受威脅;全球有163種石斑魚,因為人們的口腹之慾及過度捕撈的漁業方式,數量正以飛快的速度減少,至今有20種面臨滅絕,另有5種列為瀕危。出於愛護與嚮往大自然的心,又或眾生平等的宗教信念,我們為逐漸消失的物種感到憂慮、緊張,甚至願意改變飲食習慣。

另一個對地球生物多樣性帶來挑戰的因素,便是氣候變化。早有研究預示,氣候變化將導致五個研究領域中24%的物種,在2050年之前滅絕;而其中為數不少的物種,受氣候變化帶來的生存威脅,比受破壞自然生態帶來的禍害更大。

可惜氣候變化為生物多樣性帶來的威脅,響起的警號似乎過於遙遠,仍未引起我們的注意。英國皇家植物園最近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植物的生長與繁衍往往以十年計,所謂百年樹木,要充份評估氣候變化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也許還要多等三十年。

只是,愛好咖啡的你可得留意了。在東非,咖啡豆本來盛產於海拔1,500至2,800米高較為涼爽的高地上,但隨著全球氣溫越趨酷熱,當超過攝氏23度以上時,咖啡生長的代謝率過急,會令產量降低,也影響咖啡豆的味道。更甚的是,咖啡蟲偏好溫暖的環境,原本只生長於低地的咖啡蟲,隨著溫度升高也向高地爬升,侵害咖啡種植,使非洲如埃塞俄比亞、烏干達等地的咖啡園每年損失數以億計美元。假如全球升溫攝氏3度,全球最大的咖啡生產國巴西,三分之二現有咖啡園將不再適合種植咖啡。

但小農戶不必只是受害者。保育生物多樣性的工作已逐漸著重創新的元素,例如在南非開普敦的大塞德堡生物多樣性走廊(Greater Cederberg Biodiversity Corridor, GCBC),跨領域的持份者,包括保育團體、地主、地區領袖、政府部門與非政府組織,共同協調該地區的保育與發展,農場工人更從公民社會的充權計劃中,成為某些場區的導賞員或管理人;在互信的關係建立後,地主更願意參與到保育計劃中,去搶救以驚人速度消失中的植披。

美國土著有諺語云:「我們並非從祖先中繼承土地,卻是從子孫中借來的。」農業、林業、漁業,以至旅遊,許多經濟產業,都與生物多樣性息息相關。面對氣候變化的挑戰,我們能否不斷更新保育的方向,讓地球永續至未來的世代?